临床输液过程中,护士们常会提出这样的疑问:输液器和输血器是否都可以用于输液治疗?为了解答这一问题,我们深入探讨输血器用于输液的风险。案例患者肖某,男性,58岁,因便频伴大便带血4个月而入院。经全面检查后,患者在全麻下接受了乙状结肠癌根治术。由于术中失血较多,医生医嘱输血。输血完成后,护士小金为节省更换输液器的繁琐并降低患者费用,尝试使用输血器直接为患者输注药液。然而,这一操作被一同值班的护士小王及时发现并制止,小王强调必须更换输液器以保障患者的输液安全。
接下来,我们深入探讨为何输血器不适用于输液。目前,国产输血管路及输血漏斗多采用聚氯乙烯PVC材质,其过滤孔径范围为70μm至μm。由于孔径较大,这类输血器容易因血细胞中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微聚物而阻塞,从而影响其有效过滤面积。相较之下,输液微粒的直径多在~5μm之间,少数可达50~μm,这些微粒是液体中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较大的微粒可能导致局部血管堵塞、供血不足、组织缺氧等严重后果,甚至可能诱发静脉炎、水肿、肉芽肿及肿瘤的形成。此外,不溶性微粒还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和热原样反应。
由于输血器的过滤孔径较大,无法有效过滤掉药液中的输液微粒,因此它并不适合用于输液治疗。相比之下,精密过滤输液器则采用核孔膜作为滤膜,具有双层过滤介质和高过滤精度。其过滤孔径可根据临床需要进行严格分级选择,如5μm、3μm、2μm、.2μm和0.2μm等。这样的设计使得精密过滤输液器能够有效地过滤输液微粒,确保患者接受安全、有效的输液治疗。
.输液器的种类与过滤孔径当前,临床中主要使用的输液器可分为三种。首先是普通PVC输液器,其过滤孔径设定为5μm。其次,含有PVC的精密输液器提供了更精细的过滤选择,其过滤孔径可为3μm、5μm,甚至更小。最后,还有一类不含PVC塑化剂的TPE输液器,同样拥有5μm的过滤孔径,并具备防止乳剂类、油剂类如硝酸甘油、丁苯肽注射液及某些化疗药吸附的特性。
2.输血器的材质与过滤孔径当前,国产输血器中,90%的管路及输血漏斗材质采用聚氯乙烯PVC。其过滤孔径范围为70μm至μm。然而,若孔径过小,则可能因血细胞中的血小板、白细胞微聚物而发生阻塞,从而影响有效过滤面积。
3.浓缩红细胞的特点单个红细胞的直径大约在6至9微米之间。经过处理,浓缩红细胞去除了大部分血浆以及血小板和白细胞,使得红细胞浓度显著提升。因此,多个红细胞常常粘合在一起,导致浓缩红细胞的粘度高于全血,其流畅性仅为全血的60%。
4.药物输注对输液器的特殊要求在输注不同药物时,对输液器的选择有着特定的要求。对于中成药的输注,由于其中可能存在的杂质或粉针剂溶解不充分导致的微粒数增加,因此推荐使用具有药物过滤功能的精密输液器,其过滤孔径应控制在2.2至5μm之间,同时药物吸附性应小于28.6%。而对于营养剂的输注,则需根据其成分选择不同孔径的过滤器,如使用0.2微米的过滤器过滤不含脂肪的肠外营养液,以及使用.2微米的过滤器过滤含脂肪的乳剂,并且建议每隔24小时更换一次过滤器。
5.输液微粒污染与过滤器年美国INS过滤器条款指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颗粒物,如橡胶、玻璃和乳胶,对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潜在影响,而液体中的微小气泡可能导致脑和肺缺血。为了预防这些潜在损害,如右向左分流的心脏畸形,使用具有颗粒截留和消除空气功能的过滤器显得尤为重要。
输液微粒是指在液体中存在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通常在至5微米之间,少数可达50至微米。这些较大的微粒可能造成局部血管堵塞或供血不足,进而导致组织缺氧、静脉炎、水肿、肉芽肿的形成,甚至可能诱发肿瘤。此外,不溶性微粒还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和热原样反应。
6.PVC材质对药物的吸附作用PVC材质因其化学特性,对某些醇溶性和脂溶性药物具有显著的吸附作用,这可能导致处方用药量的不准确,进而影响预期的治疗效果。这类药物包括紫杉醇、硝酸甘油注射液、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等。因此,当使用这些药物时,需特别谨慎选择输注器材,以确保药物的准确输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