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顺序不代表演讲顺序)
01
知道方向,才有方向
年全球医疗器械规模达到亿美元,同比增长5.6%。从全球老龄化、平均寿命、经济发展等趋势来看,全球医疗器械行业的市场需求仍处于上升趋势。预计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同比增长超过5.6%,达到亿美元左右。从全球处方药与医疗器械规模的对比看,两者的比率约为2:1。毕马威(KPMG)近日针对医疗器械行业前景研究显示,该行业有望保持稳定增长,全球年度销售额预测以每年超过5%的速度增长,到年销售额将达到近亿美元。
(图片来自网络)
临床试验作为医疗器械进入市场的“最后一道门”,肩负着评价医疗器械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任,而最新实施的临床试验审批目录于年9月14日发布并实施。了解医疗器械临床实验的发展与趋势,是医疗器械从业人员的必修课程。
为此,DT新材料特医院副院长——童向民。为大家带来报告《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发展和展望》。
童向民
医院副院长,教授、血液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分子诊断中心主任。
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国家新药重大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重大项目10项。获得国家科技进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作为第一和通讯作者的SCI论文41篇。为全国医学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临床血液学检验》主编、《血液-肿瘤器官系统》教材编委。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以及省部级项目和人才评审专家。
02
医者仁心,救死扶伤
血液净化是将患者血液引出体外,利用特定装置清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或有*物质,再将血液返回体内的过程,如血液透析(或人工肾)、血液滤过,用于治疗血液性、免疫性、代谢性,以及一些难治性血液疾病。而该特定装置中最重要和起关键作用的是各种功能材料,主要是具有特定功能的高分子膜材料。
将特种工程塑料聚醚砜,制备成中空纤维膜,并应用于血液净化。赵长生院长研发出首个国产人工肾血液透析器,并实现产业化。本次赵院长将介绍研发和产业化关键技术和解决的相关问题。
为提高膜材料在治疗过程中的生物安全性,赵院长及其团队提出仿生肝素功能基团,设计合成了系列类肝素聚合物,并用于改性聚醚砜膜,提高膜材料的抗凝血性能和生物相容性。抗蛋白污染是材料与血液接触时首先和最重要的反应,为提高膜材料的抗污染性能,设计合成了系列含聚乙烯吡咯烷酮和两性离子的两亲性聚合物,并用于改性聚醚砜膜材料,提高膜的抗污性能。另外,结合纳米银和季铵盐,设计制备了抗菌膜。赵院长及其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目的是研发佩戴式人工肾装置,患者可以佩带该装置进行学习、工作,回归社会,显著提高生活质量。
赵长生
“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央组织部“万人计划”入选者。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指委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血液净化材料分委会首任主任委员。在膜分离、吸附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三十多项科研课题。先后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出版专著2部。已授权专利20余项,转让9项,获准4个国家III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
长期从事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特别是血液净化膜材料和吸附材料。研究成果总结后,在ProgressinMaterialsScience,ProgressinPolymerScience,NatureBiomedicalEngineering,AdvancedFunctionalMaterials,JournalofMembraneScience,Biomaterials,Biomacromolecules,ActaBiomaterialia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余篇,他引余次,HI-54。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0余项,转让9项。
03
塑料为骨,挺起脊梁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是综合性能十分优异的热塑性工程塑料。更长的分子链(更高的的分子量)赋予了UHMWPE超群的耐磨性能、超低的摩擦系数、突出的耐腐蚀性,可与“塑料王”——聚四氟乙烯媲美,应用范围广泛。但由于其熔体粘度很高(高达Pa*s),流动性极差(熔融指数为零)加热时处于高粘弹态,加工性能的超高难度极大的限制了它的应用。虽然同属于PE家族,但是它具有跟普通PE完全不同性能,它的开发成功被普遍认为是20世纪十大科技成果之一。
(图片来自网络)
近几年来国外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年增长率达到15%~20%。国内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应用起步较晚,起点较高,近年来发展很快,年增长率达到30%。年,全球需求量约6万吨,产量仅3万吨左右。且随着*品、民品、医疗等领域不断开发,未来五年需求量有望保持15%左右增速增长,预计至年达到10.87万吨,且仍将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付俊教授长期从事内植入高分子材料和生物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发了医用高强耐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研制了世界第一款高交联耐磨人工膝关节假体,打破了国外对中国的技术封锁,解决了高交联聚乙烯无法应用于人工膝关节的世界难题。相关成果被国际同行誉为本领域三大进展之一,并被央视纪录片专题介绍。本次将针对《人工关节高分子材料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精彩报告!
付俊
中科院百人计划、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入选者,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浙江省新世纪人才(第二层次),宁波市领*与拔尖人才(第一层次)。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JournalofMaterialsChemistryB和Wiley出版社JPolymerScience编委。
研究开发了水凝胶仿生功能器件,水凝胶生物传感器,应用于远程实时检测心脏、肺等组织器官运动;研制了生物功能水凝胶材料,在耳鼻喉科、消化内科、皮肤科、关节外科等方面有重要应用前景。
应邀担任中国材料大会、全国生物材料大会、美国材料研究学会秋季会议等国际国内重要学术大会的分会主席。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分会委员(年至今)、第十一届浙江省化工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美国材料研究学会会员等。
迄今已在AdvancedFunctionalMaterials,MaterialsHorizons,ChemistryofMaterials,ACSAppliedMaterialsInterfaces等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篇,出版英文专著1部,被引用多次,H指数36。授权30多项发明专利。
04
深入人体,安全健康
可吸收骨科植入物因具有材料可吸收性、不干扰儿童骨生长发育、避免二次取出手术、能有效降低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骨科临床。但可吸收骨科植入材料存在着强度不足、降解速率与组织愈合不匹配、降解产物引起的组织反应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可吸收植入材料在我国临床的实际应用。
(图片来自网络)
新型植入级高强可吸收复合材料技术,采用具有骨引导和骨诱导性的磷酸钙和生物活性玻璃赋予聚乳酸良好的成骨能力和力学性能,其中磷酸钙增强聚乳酸复合材料锚钉制品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可提供坚强的骨组织内固定;同时,其具有可调控的降解速率,满足运动医学中小尺寸制品的需求,延缓降解速率,有效预防崩解颗粒引起的不良反应。生物活性玻纤增强聚乳酸复合材料骨棒可赋予制品优异的力学性能,降解速率调控性和成骨能力,其力学性能可以PEEK和钛合金相媲美,有望突破聚乳酸材料无法应用于高承重部位的技术瓶颈。
为此我们特地邀请到国内骨科和齿科医用内植物、耗材及配套器械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龙头企业。北京纳通科技集团可吸收产品项目总监——田娜女士带来报告《植入级高强可吸收复合材料技术及应用》
田娜
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物理与化学专业硕士,现任纳通集团可吸收产品项目总监,长期从事医用生物材料研究。年外派芬兰,作为主研参与开发的自增强材料现已成功转化应用于临床。多次参与计划、北京市计划课题。目前负责纳通可吸收材料方向研究,申请发明专利多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了计划《新型轻质高强骨科植入材料研发》课题聚乳酸自增强聚合物材料成型技术成果。
05
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留置与介入医疗器械为保证患者健康发挥重要作用,种类多,应用量大。据估算,年中国年产值超过亿元。然而,留置与介入器械引发的静脉炎、细菌感染、血栓等并发症平均发生率高达4-6%。其中,中心静脉导管和外周静脉导管等器械的并发症发病率超过10%。美国每年留置与介入器械并发症发生超过50万例,我国超过万例,不仅增加患者治疗费用,甚至引发患者死亡。医疗器械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留置与介入医疗器械的安全性问题。
(图片来自网络)
石老师所在课题组从医疗器械行业重要需要出发,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研究基地,吉林省化工新材料重大科技创新基地为孵化基地,威高集团有限公司为产品转化平台,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基础科学研究。从材料、管路精密加工成型和管路表面三个方面出发,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到产业化,在威高集团有限公司实现了低并发症留置与介入器械产业化。该类器械具有温敏特性,既易于穿刺,又有优异的体内使用舒服感。静脉炎、细菌感染和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体内留置时间长。
石恒冲
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器械研究。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和人社部“香江学者”计划;获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奖优秀产业化项目团队奖。作为项目/课题负责人,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信部国家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中科院青促会、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吉林省优秀青年人才基金等项目;发表SCI收录论文4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23件,其中已授权15件专利。
06
PEAK,新星出现
上个世纪末,聚芳醚酮家族中的聚醚醚酮(PEEK)就凭借其射线可透性和解剖学特性成为了矫形植入领域的高端材料。如今,PEEK的医疗应用也是前所未见的广阔。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PEEK已经成为椎间融合器等一些矫形外科植入物的一种可选材料。这部分可归功于PEEK的生物相容性和这种材料固有的射线可透性。
(图片来自威格斯)
而聚芳醚酮家族中的非结晶聚合物(下文以PAEK代称),由于适中的弹性模量(未增强的PAEK的弹性模量为2.7GPa,ksi)以及合适的断裂拉伸率(12%),拥有广阔的使用前景,大连理工大学对在医疗领域使用PAEK的课题开展了大量研究。
为此我们特别请到了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柳承德,为大家带来《医用聚芳醚酮的力学性能及其产业化技术研究》。
柳承德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高分子材料系,副教授。主要研究工作为杂萘联苯聚芳醚骨植入材料的合成及表面改性。通过分子结构设计及优化聚芳醚的合成方法,获得力学性能和生物学性能满足聚芳醚生物材料要求的杂萘联苯聚芳醚骨植入材料。对聚芳醚进行生物功能化表面改性,改善了聚芳醚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并赋予其成骨活性,抗菌功能及局部治疗功能。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20余篇。
07
凭空造物,马良神笔
3D打印技术自出现以来,已经在工业设计、模具生产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帮助。随着当下3D打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各种新材料的出现,使得3D打印技术在医学中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创新采用微流控技术与3D打印技术相结合设计出仿生程度高、功能化强的打印制品,借助微流体的层流和扩散特性调控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制备出多种结构形貌可控、性能良好的材料,能够有效应用在人体组织成型和肢体再生等领域中。被誉为时代的“马良神笔”。
我们特别邀请到了南京工业大学教授——王彩凤,带来《3D打印技术在人体组织成型中的应用与发展》
王彩凤
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近年来主要从事纳米杂化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性能及其应用研究,具体的研究方向涉及:量子点;无机-有机纳米复合材料;水凝胶;皮肤组织支架。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课题,参与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迄今已在国际知名期刊J.Am.Chem.Soc.、Adv.Funct.Mater.、Macromolecules和Ind.Eng.Chem.Res.等上发表SCI收录论文余篇。曾获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荣誉奖励,所在科研团队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08
王者归来,聚醚醚酮
经过40多年的应用开发,PEEK的产品种类型号、参与企业和应用领域都在不断拓展,保持较高的行业增速。预计年全球PEEK消费量达13.6千吨;-年的CAGR为4.5%。
我国目虽然已有PEEK合成的自主研发技术,并且一定程度上解决了PEEK原料成本过高的问题。但是我国的PEEK产业链发展较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尤其在高附加价值下游应用的拓展方面,受整体工业制造能力的限制,难以占据优势。随着我国大型飞机、轨道客车、汽车工业、医疗和国防*工产业的发展,对于以PEEK为代表的特种工程塑料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尤其在医疗器械领域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DT新材料整理)
为此我们邀请了百易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刘健工程师,为大家带来报告《PEEK材料在医疗器械中的应用》
刘健
华东理工大学学士,在VICTREX工作10年,任职实验室技术员,主要是对PEEK各种工艺和应用的研发。年到百易得工作,任材料工程师,主要负责PEEK/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研发
大会详细嘉宾介绍点这里:
扫描